問答題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疤熘?,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道德經(jīng)》)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薄叭f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上》)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保ㄜ髯印短煺摗罚?br/>(2)“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者其尊皆天也?!保ǘ偈妗洞呵锓甭丁ろ樏罚?br/>“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
“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保ㄖ祆洹吨熳诱Z類》)
(3)“在天有陰陽,在人有仁義;在天有五辰,在人有五官。形異質(zhì)離,不可強(qiáng)而合焉。所謂肖子者,安能父步亦步,父趨亦趨哉?”(王夫之《尚書引義》))

結(jié)合上述材料分析,“天道”與“人道”各是什么含義?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問答題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疤熘溃瑩p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保ɡ献印兜赖陆?jīng)》)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薄叭f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保ā睹献印けM上》)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保ㄜ髯印短煺摗罚?br/>(2)“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者其尊皆天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順命》)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br/>“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保ㄖ祆洹吨熳诱Z類》)
(3)“在天有陰陽,在人有仁義;在天有五辰,在人有五官。形異質(zhì)離,不可強(qiáng)而合焉。所謂肖子者,安能父步亦步,父趨亦趨哉?”(王夫之《尚書引義》))

材料(3)中王夫之提出了什么觀點(diǎn)?與上述材料中誰的觀點(diǎn)最為接近?你的理由是什么?
2.問答題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道德經(jīng)》)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薄叭f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保ā睹献印けM上》)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保ㄜ髯印短煺摗罚?br/>(2)“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者其尊皆天也?!保ǘ偈妗洞呵锓甭丁ろ樏罚?br/>“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br/>“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朱熹《朱子語類》)
(3)“在天有陰陽,在人有仁義;在天有五辰,在人有五官。形異質(zhì)離,不可強(qiáng)而合焉。所謂肖子者,安能父步亦步,父趨亦趨哉?”(王夫之《尚書引義》))

結(jié)合材料(2)分析,董仲舒和朱熹對“天道”和“人道”的關(guān)系又各自做了什么發(fā)揮?
3.問答題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疤熘溃瑩p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保ɡ献印兜赖陆?jīng)》)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薄叭f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上》)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保ㄜ髯印短煺摗罚?br/>(2)“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者其尊皆天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順命》)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br/>“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保ㄖ祆洹吨熳诱Z類》)
(3)“在天有陰陽,在人有仁義;在天有五辰,在人有五官。形異質(zhì)離,不可強(qiáng)而合焉。所謂肖子者,安能父步亦步,父趨亦趨哉?”(王夫之《尚書引義》))

比較材料(1)中三人的觀點(diǎn),說明三人在闡述“天道”與“人道”的關(guān)系認(rèn)識上有何不同?扼要分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道”和“人道”思想產(chǎn)生的原因。
6.名詞解釋三清尊神
7.名詞解釋符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