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mm
B.6mm
C.3mm
D.2mm
E.2.5mm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吸收≤1/3根長
B.1/3根長<吸收<2/3根長
C.1/2根長≤吸收≤2/3根長
D.1/3根長≤吸收≤1/2根長
E.≥2/3根長
A.牙齒松動程度,Ⅱ度以上松動為有骨吸收
B.牙周袋深度,大于4mm的牙周袋為有骨吸收
C.牙槽嵴頂到釉牙本質界的距離,超過2mm可確定有骨吸收
D.X線示牙周膜間隙透射區(qū)變寬
E.X線示根端有圓形或橢圓形陰影
A.垂直型吸收
B.水平型吸收
C.凹坑狀吸收
D.反波浪型骨缺損
E.以上均不是
A.是最常見的吸收方式
B.牙槽間隔、唇頰側或舌側的嵴頂邊緣呈水平吸收
C.牙槽嵴高度有明顯降低
D.常形成骨上袋
E.以上均是
A.牙槽骨不發(fā)生水平方向的吸收
B.牙槽骨發(fā)生垂直或斜型方向的吸收
C.與牙根面形成角型的骨缺損
D.牙槽嵴高度降低不多,而牙根周圍的骨吸收較多
E.垂直吸收多形成骨下袋
最新試題
結合上皮是人體唯一附著于()、無淋巴、表面不脫落的硬組織上的上皮組織。
臨床健康的牙齦齦溝的組織學深度平均為()。正常探診深度不超過3mm。
證據充分的牙周病致病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福賽坦氏菌。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過程();細菌黏附和共聚;菌斑生物膜成熟。
釉牙骨質界的三種形式();牙骨質與釉質端端相接;牙骨質與釉質不相接。
上頜前牙唇側最寬(),后牙區(qū)較窄。
繼發(fā)性合創(chuàng)傷
牙齦纖維瘤病發(fā)生于:全口的牙齦緣、齦乳頭和(),甚至達膜齦聯合(上頜磨牙腭側)。
牙石的形成:獲得性薄膜形成、菌斑成熟、()。
牙齦瘤發(fā)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