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西周時期“聽訟”為審理民事案件,“斷獄”為審理刑事案件
B.唐代縣以下鄉(xiāng)官、里正對犯罪案件具有糾舉責任,對輕微犯罪與民事案件具有調解處理的權力
C.明代的大審是一種會審制度,每三年舉行一次
D.清末改大理寺為大理院,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商鞅“改法為律”擴充了法律內容,強調了法律規(guī)范的普遍性
B.漢武帝順應歷史發(fā)展廢除肉刑進行刑制改革,為建立封建刑罰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
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廣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倫理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使禮、法更大程度上實現融合
D.清末變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國資本主義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國的封建法制傳統(tǒng)
A.唐達根系沒有預謀、臨時起意將宋萬田打死,應定故殺
B.唐達根系惱羞成怒,欲奪賭錢故意將宋萬田打死,應定謀殺
C.唐達根系無心之下,斗毆中不期將宋萬田打死,應定斗毆殺
D.唐達根系無怨恨殺人動機,以力共戲將宋萬田打死,應定戲殺
A.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祝父強許祝英臺婚配馬文才的情節(jié),反映了東晉仍然沿襲西周確立的父母之命婚姻締結原則
B.粵劇《斬娥》中,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案件,反映了元代對誣告等行為嚴加處罰的具體法律規(guī)范
C.昆曲《十五貫》中,況鐘對婁阿鼠偷盜十五貫殺死店主尤葫蘆案調查取證的故事,反映了清初明律令、重調查、唯證據的審案觀念
D.京劇《徐九經升官記》中,徐九經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唱詞,反映了清末為官清明、為民父母的法律思想和觀念
A.《幼學瓊林》:“世人惟不平則鳴,圣人以無訟為貴”
B.《弟子規(guī)》:“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C.《增廣賢文》:“禮義生于富足、盜出于貧窮”
D.《女兒經》:“遵三從,行四德,習禮義,看古人,多賢德,為法則”
A.應由九卿、詹事、科道及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等重要官員會同審理
B.應在霜降后10日舉行
C.應由大理寺官員會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辦司會同審理
D.應在小滿后10日至立秋前1日舉行
A.①
B.①②④
C.③⑤
D.②③④
A.戰(zhàn)國時期魏國李悝制定的《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系統(tǒng)的封建成文法典,置于法典最后的《具法》相當于近代刑法典中的總則部分
B.《唐律疏議》奠定了中華法系的傳統(tǒng),其首創(chuàng)的“八議”,“準五服以治罪”等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C.《宋刑統(tǒng)》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受到空前普及,每戶人家必須有一本,科舉考試中也列入其內容
D.清朝仿效《明會典》編定《清會典》,計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五部會典,合稱“五朝會典”,又稱《大清會典》,其中的“雍正會典”首次確立了法官回避制度
符合下列條件的法典是()
①中國歷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
②中國傳統(tǒng)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
③充分體現了漢唐以來確立的封建法律的基本精神、主要制度
④體制為名例律、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
A.《大明律》
B.大清律例
C.大清會典
D.明大誥
最新試題
春秋時期,反對鄭國鑄刑書的人是()
宋朝的刺配之刑由三種刑罰組成,具體包括()
宋朝為懲治盜賊,其舉措和專門立法有()
關于中國古代法制史的表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三省制度包括()
清朝將死刑按秋后是否處決分為()
清代審理滿人訴訟案件的司法機構有()
管子在《管子·法法》中說:“法立令行,則民之用者眾矣。法不立令不行,則民之用者寡矣?!睂@句話反映的法律特征,下列哪一個選項是正確的?()
宋初在刑法方面沿用的前代法規(guī)是()
夏、商的主要罪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