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上行時延=S1切換前源基站收到第一個上行數據包的時間—S1切換后目標基站收到最后一個上行數據包的時間;
B.上行時延=S1切換后目標基站收到第一個上行數據包的時間—S1切換前源基站收到最后一個上行數據包的時間
C.下行時延=S1切換前源基站發(fā)送第一個下行數據包的時間—S1切換后目標基站發(fā)送最后一個下行數據包的時間;
D.下行時延=S1切換后目標基站發(fā)送第一個下行數據包的時間—S1切換前源基站發(fā)送最后一個下行數據包的時間。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上行時延=X2切換后目標基站收到第一個上行數據包的時間—X2切換前源基站收到最后一個上行數據包的時間;
B.下行時延=X2切換后目標基站發(fā)送第一個下行數據包的時間—X2切換前源基站發(fā)送最后一個下行數據包的時間;
C.上行時延=X2切換前源基站收到第一個上行數據包的時間—X2切換后目標基站收到最后一個上行數據包的時間;
D.下行時延=X2切換前源基站發(fā)送第一個下行數據包的時間—X2切換后目標基站發(fā)送最后一個下行數據包的時間。
A.S1口同頻切換成功率(小區(qū)切換出)=S1口同頻切換出成功次數/S1口同頻切換出嘗試次數(本小區(qū))×100%;
B.S1口同頻切換成功率(小區(qū)切換入)=S1口同頻切換入成功次數(本小區(qū))/S1口同頻切換入嘗試次數×100%;
C.S1口異頻切換成功率(小區(qū)切換出)=S1口異頻切換出成功次數/S1口異頻切換出嘗試次數(本小區(qū))×100%;
D.S1口異頻切換成功率(小區(qū)切換入)=S1口異頻切換入成功次數(本小區(qū))/S1口異頻切換入嘗試次數×100%。
A.X2口同頻切換成功率(小區(qū)切換出)=X2口同頻切換出成功次數/X2口同頻切換出嘗試次數(本小區(qū))×100%;
B.X2口同頻切換成功率(小區(qū)切換入)=X2口同頻切換入成功次數(本小區(qū))/X2口同頻切換入嘗試次數×100%;
C.X2口異頻切換成功率(小區(qū)切換出)=X2口異頻切換出成功次數/X2口異頻切換出嘗試次數(本小區(qū))×100%;
D.X2口異頻切換成功率(小區(qū)切換入)=X2口異頻切換入成功次數(本小區(qū))/X2口異頻切換入嘗試次數×100%。
A.同頻異站X2口切換準備成功率:該指標反映了同頻eNB間通過X2接口切換準備過程的成功概率;
B.同頻異站S1口切換準備成功率:該指標反映了同頻eNB間通過S1接口切換準備過程的成功概率;
C.切換承載阻塞率指標反映了切換時由于資源受限的原因導致切換E-RAB接納失敗的概率,是統(tǒng)計某個業(yè)務(QCI)的失敗概率;
D.切換中斷時間,包括用戶面中斷時間和控制面中斷時間,實際上兩者相差無幾,因此重點關注用戶面中斷時間即可。
A.切換判決是采用A3事件還是A5事件由數據庫參數Intra-frequency Handover Strategy來控制;
B.對于基于覆蓋的頻內切換算法,A1、A2事件測量不必下發(fā);
C.EUTRA頻內基于覆蓋的切換由數據庫參數IntraF Handover Method來控制頻內是基于事件的切換算法還是基于周期的切換算法;
D.A3事件的進入條件為:Mn+Ofn+Ocn-Hys<Ms+Ofs+Ocs+Off。
最新試題
TD-LTE系統(tǒng)中,攜帶地震海嘯告警主要通知信息的系統(tǒng)消息是()。
TD-LTE系統(tǒng)中,攜帶公共無線資源配置的系統(tǒng)消息是()。
PHICH的配置信息在()承載。
標準級CDL文件記錄該基站上所有的信令過程,故障級CDL文件在標準級CDL文件記錄內容的基礎上,還包括()的消息。
eNB版本升級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版本下載、()、版本核查(可選)、業(yè)務驗證。
TD-LTE先對于TD-SCDMA系統(tǒng)的小區(qū)重選區(qū)別在于引入了()。
PHICH的配置信息在PBCH信道中承載。()
性能指標如果發(fā)生突變,或者明顯不合理,很有可能是設備或()的問題。
所謂網絡優(yōu)化,就是根據系統(tǒng)的()和(),對系統(tǒng)進行分析,并通過對網絡資源和系統(tǒng)參數的調整,使系統(tǒng)性能逐步得到改善,達到系統(tǒng)現有配置條件下的最優(yōu)服務質量。
TD-LTE網絡容量規(guī)劃必須通過()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