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是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將在景德鎮(zhèn)舉行。景德鎮(zhèn)是中國陶瓷文化的代名詞,更是一塊金字招牌,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文化資源,而且是景德鎮(zhèn)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抓手和支撐。對文化遺產的認識正確的有()
①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②吸收陶瓷文化的精華,突出地方特色
③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要注重合理保護
④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暑期小強、小亮、小光、小東四位同學到博物館的檔案室進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一天,他們的任務是為當地新出土的蕨類植物化石檔案歸類,但這些化石是該歸入文化遺產還是自然遺產,四個人有了各自意見。四人的觀點中正確的是()
①小強認為它們是人類保護的化石,應歸入文化遺產
②小亮認為這些化石是純自然的東西,應歸入自然遺產
③小光認為這些化石是精神現象的物質載體,應歸入文化遺產
④小東認為這些化石不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應歸入自然遺產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下圖是2013年第十二屆運動會的會徽。其以“中國力量,繼往開來”為創(chuàng)新構想,將國人拼搏進取的精神面貌及昂揚向上、積極創(chuàng)新、繼往開來的品格完美呈現,代表著當代中國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這一會徽的設計理念說明()
A.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
B.不能離開傳統(tǒng)文化,空談文化創(chuàng)新
C.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追求
D.文化創(chuàng)新要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
慕課(MOOC)是新近涌現出的大規(guī)模的網絡開放課程,它是為了增強知識傳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協作精神的個人組織發(fā)布的、散布于互聯網上的公開課程,被譽為“印刷術發(fā)明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進了現代教育的發(fā)展。慕課的出現及發(fā)展表明現代信息技術()
①是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②具有選擇、創(chuàng)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使教育手段和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革
④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fā)展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據悉,第三屆“西安交通大學國際文化節(jié)”在西安開幕,自全球76個生國的近千名外國留學生通過歌舞、展板及漢語朗誦的方式進行“多元文化”的交流并一同講述他們的“中國故事”。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①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②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fā)展
③有利于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④是一個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不同國家的文化各具其特色
B.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規(guī)律
C.世界各國的文化具有趨同性
D.中華傳統(tǒng)思想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
最新試題
2010年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辦。某校高二(1)班同學以“走進博覽、聚焦安徽”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同學們通過查閱、上網等途徑收集資料,組織課堂討論,發(fā)表看法:甲同學:上海世博會是文化世博。中國館的建筑設計凸顯漢字、京劇、中國紅和水墨畫等中國元素,整體布局體現了中華文化悠久的“和諧”思想;國家館館內用高科技手段向觀眾展現古代四大發(fā)明、《清明上河圖》等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安徽館以徽派建筑標志性元素“馬頭墻、小青瓦”為外墻裝飾,館內通過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等民間藝術的展示,讓觀眾領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質感。請你結合甲同學的發(fā)言,分析說明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特征。
文化產業(yè)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的重要載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上海世博會上,各國展館紛紛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獨特風采,如丹麥“小美人魚”、盧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時,許多外國展館也都嵌入了中華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館的“?!弊?,挪威館的“中國紅”……結合材料,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并說明我們如何對待世界文化多樣性
3月11日,美國政府在華盛頓舉行儀式,向中國歸還十余件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全部為美國國土安全部于2010年收繳,其中包括隋代陶馬、唐代馬雕像、北魏時期陶馬、宋代觀音頭部雕像、北齊石灰?guī)r佛像、清代瓷瓶和明代石質墻頂飾帶。運用所學文化生活知識,分析中美兩國加強合作,打擊文物走私的原因及其目的。
當下,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吃得精、吃得好,吃得有品味。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中國各地各民族各具特色的優(yōu)秀美食文化。該片不僅刺激了人們的味蕾,還引起了觀眾感情上的共鳴,勾起了無數華人拳拳游子心和深深故鄉(xiāng)情。該片播出后,受到了廣泛贊譽。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舌尖上的中國》受到廣泛贊譽的原因。
結合這三十五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運用生活與哲學知識談談我國當前如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文化的交流作為一種“軟實力”,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主動置身于國際文化交流之中,是責任,也是使命。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是責任也是使命。作為當代青年,你認為怎樣做才能不辱這一使命?
民生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某校高二某班研究性學習小組在關于民生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收集到關于民生問題的如下資料:文化建設關乎民生幸福,正在建設的國家數字圖書館福建分館將以國家數字圖書館館藏資源、技術、服務平臺為支撐、以福建省數字圖書館為中心,形成輻射全省的數字資源共享網絡。2015年建成時,通過這一網絡平臺,人們除了可以閱讀福建館300多萬冊、國家圖書館超過2700萬冊的古今中外藏書,還可以領略國家圖書館35635件甲骨文、15000件敦煌遺書等數字資源鏡像。還通過數字信息接入系統(tǒng)和大英圖書館、哈佛圖書館等世界一流圖書館進行資源共享。這一平臺還將提供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網絡信息采集等服務,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資源信息也將通過這一網絡平臺向全國推廣。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國家數字圖書館福建分館建設數字資源共享網絡的意義。
根據上述材料,指出你是否贊成“降低中高考英語分值、提高語文分值”的做法,并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有關知識闡明理由。
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說明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
2011年10月,由教育部研制的“漢語能力測試”率先在上海、江蘇等地試水。據稱,此舉旨在遏止國人提筆忘字、滿口洋文、淡漠漢語的現象,復興傳承數千年的母語文化。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語言,漢字又是世界上僅存的象形文字,推出“漢語能力測試”不啻為中國人復興母語的新嘗試。在現階段,西方文化在不經意間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精神和行為理念,我們的母語及母語文化處于邊緣狀態(tài);重應試教育而輕母語能力培養(yǎng),導致學生母語修養(yǎng)的缺失。有的人連母語文章都寫不通順,母語的工具——漢字都寫不準確,何以談母語的文化傳承呢?輿論認為,在全球化浪潮洶涌的今天,僅此一項考試不足以擔當此重任。惟有發(fā)掘漢字乃至漢語的深層文化內涵,致其熠熠生輝,母語才具備足夠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感染力。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有關知識,說明如何復興母語文化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