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世紀后,買辦制度被高級職員制和經銷制所取代
B.高級職員制,主要是對以往買辦與洋商之間的關系作了一些改變,即取消保證金、傭金等買辦之內容,改為單純雇傭性質的職員制
C.經銷制也叫地區(qū)包銷制,由外國在華商人資本直接與眾多華商建立密切的商業(yè)聯(lián)系
D.(1)“五口通商”時期:外國工業(yè)品在中國嚴重滯銷;鴉片貿易泛濫,長期占據進口商品首位
E.70年代以后洋貨進口增長。洋貨進口從1870年的6369.3萬關兩增至1894年的16210.3萬關兩;出口由5529.5萬關兩增至12810.5萬關兩。進口貿易的增長速度快于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第一階段是1867-1895年的緩慢發(fā)展時期
B.1896-1931年迅猛增長時期
C.1932-1936年走向衰落時期
D.對外貿易國主要是英、美、俄、法、德、日
E.蘇聯(lián)與中國的貿易幾乎為零
A.集中在沿海地區(qū)
B.利用特權修建的鐵路沿線
C.甲午戰(zhàn)爭前,半數(shù)集中在上海
D.日本的投資集中在東北地區(qū)
E.法國資本集中在云南,英國資本集中在長江沿岸,一戰(zhàn)前德國資本集中在山東
A.1895年以后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一個爭奪中國開礦權的高潮
B.1895-1912年,列強掠奪中國礦區(qū)的條約、協(xié)定、合同不下40項
C.1895-1936年間,在中國獲得礦權達90多處(不包括東北)
D.通過貸款、兼并、騙買、合辦等形式搶占了原屬于中國資本的煤鐵廠礦
E.1913年日本資本以貸款的方式控制了漢冶萍煤鐵公司。但除東北外,他們所掌握的礦區(qū)大部分都未進行開采,礦業(yè)投資所占比重很小
A.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B.直接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
C.帶來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所不能容納的新的生產力
D.改變了中國的政治體制
E.中國開始實行民主與法制的進程
A.19世紀,四強:英、德、俄、法
B.一戰(zhàn)前,六強:英、德、俄、法、日、美
C.一戰(zhàn)后,三強:英、日、美
D.九一八事變后,兩強:日、美
E.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獨霸中國
最新試題
下面為1912年和1921年中國近代面粉業(yè)生產能力比重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齊民要術》記載:“其(桑)下常斸掘,種菉豆(即綠豆)、小豆。二豆良美潤澤益桑?!薄拌?,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為楮作暖。”這表明當時()。
下表反映了1951-1960年我國城鄉(xiāng)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一時段內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西漢時期,晁錯向文帝提出“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即國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議。照此辦理,富商大賈要想得到爵位或贖罪,就必須向農民購買糧食。這一建議的主要目的是()。
南宋陳耆卿曾說:“古有四民……士勤于學業(yè),則可以取爵祿;農勤于田畝,則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巧,則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貿易,則可以積財貨。此四者皆百姓之本業(yè)?!边@反映了陳耆卿主張()
明代中后期山東兗州府,“土宜木棉,賈人轉鬻江南,為市肆居焉”。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當時()。
下圖這組與牛有關的文物反映出漢代()
下表反映的是兩漢到清中葉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市畝)和畝產量(市斤)的變化情況。表中畝產量持續(xù)增長的主要原因是()
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鋤、鏟、鐮、耙、镢等鐵農具。戰(zhàn)國時期,鐵農具已能使用于墾地、翻土、開溝、整地、除草和收獲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以上材料說明()
民營工商業(yè)在西漢初年已有相當發(fā)展,但漢武帝以后民間資本被迫大量向農業(yè)轉移,以田莊為主要載體,以農為主、工商為輔。這種變化說明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