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Al2O3·2SiO2
B、2Al2O3·3SiO2·2H2O
C、Al2O3·2SiO2·2H2O
D、Al2O3·4SiO2·H2O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100至300度
B、300至500度
C、500至800度
D、800至1200度
A、CaO
B、Al2O3
C、MgO
D、K2O
A、高嶺土
B、膨潤土
C、伊利石土
D、葉臘石
A、Al2O3和SiO2
B、CaO和MgO
C、K2O和Na2O
D、Fe2O3和TiO2
A、高嶺石類
B、蒙脫石類
C、伊利石類
D、水鋁英石類
A、高嶺土
B、膨潤土
C、瓷土
D、葉臘石
A、25至30
B、30至35
C、35至40
D、40至45
A、滑石
B、高嶺石
C、蒙脫石
D、葉臘石
A、長石
B、石英
C、粘土
D、石灰石
A.長石
B.石英
C.粘土
D.葉臘石
最新試題
時大彬游歷婁東,和()、王程登等文人學(xué)士作晶荼施茶之論,改制小壺,風(fēng)格為之一變,這也標志著紫砂壺藝和文人士大夫嗜好相結(jié)合的開始。
隨著茗茶的興起,明清時期是紫砂陶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最晚在元代,就已形成了獨立的紫砂工藝生產(chǎn)體系。
陸龜蒙的“九秋風(fēng)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反映了唐代()釉色的特點。
1965年,南京博物院在南京明代司禮太監(jiān)吳經(jīng)墓中出土了一把提梁壺,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有明確斷代的最早的紫砂壺。此壺的出土,說明了最晚在明()時,宜興紫砂茗壺已經(jīng)作為成熱的生活器具并且成為商品加以流通。
清代周容著《陽羨名陶錄》是一部清代紫砂器專著,全面介紹了宜興紫砂的制作工藝和制壺名家。
封窯技術(shù)是黑陶工藝的又一重要發(fā)展。
()釉色被喻為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無窮,如行云流水,所以有人用“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詩句來形容它。
自清代以來,瓷器上流行用年號作為款式,成為體現(xiàn)時代特色的標志之一。
1959年起,開始應(yīng)用雷蒙粉碎機煉制泥料,細度在100目篩以上,1963年開始采用真空練泥機捏練供制坯用的熟泥。
瞿應(yīng)紹精于鑒賞,長于人物花卉畫,尤善鐵筆。他與其友人鄧奎人合作,設(shè)計壺型,其()更是成為傳統(tǒng)經(jīng)典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