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參與城邦間的戰(zhàn)爭
B.舉行祭祀活動
C.建立津貼制度
D.參加公民大會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奴隸主貴族與平民的關系
B.公民與非公民的關系
C.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
D.封君與封臣的關系
A.古典文化繁榮
B.突出特點是“小國寡民”
C.海外貿易發(fā)達
D.奴隸制民主政治盛行
A.《荷馬史詩》
B.《天方夜譚》
C.《神曲》
D.《復活》
在古印度有著非常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下列關于種姓制度的相關表述,正確的有()
①第一等級的婆羅門掌管祭祀
②不同種姓之間可以通婚
③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④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y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A.蘇美爾人
B.雅利安人
C.日耳曼人
D.印第安人
最新試題
到了12世紀,從意大利到法蘭西和西班牙的海岸,城市的數(shù)量增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甚至有人宣稱“只有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源于()
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的復興帶來了市民階層的興起……他們迫切需要一種能滿足其自身需要的、新型的和世俗的教育機構和教育內容。由此興起了()
羅馬通過民眾大會、元老院、保民官之間的權力分立和相互牽制的安排形成權力制衡格局。其中,保民官的政憲意義非常獨特:保民官既無立法權又無行政權,但擁有的否決權,不僅可以否定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也可以取消元老院決議的法律效力,為保護人民面對抗政府,據(jù)此分析,保民官的設置()
“儒略歷”為糾正每年將近6小時的誤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辦法進行調整,即每逢能被4整除的那一年為閏年,在2月份增加1天。到16世紀時又產生了誤差。于是當時的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對閏制進行改革,仍然4年一閏,但逢能被100整除的那一年不閏,到能被400整除的那一年再閏。上述材料反映了()
19世紀英國社會被描繪道:“過去以天為單位,現(xiàn)在以分、秒計算……火車還教會人們守時,準時準點成為了現(xiàn)代生活的準則,人們開始要隨身帶上一塊表,時間概念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边@反映了()
19世紀,印度掀起了反英大起義,拉丁美洲燃起了反抗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這兩個事件共同體現(xiàn)了()
公元2世紀,如圖中的①、②兩處是同時期的兩個國家。它們分別是()
“……經(jīng)過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哥倫布)終于發(fā)現(xiàn)了陸地。這個救世主拯救了剛剛興起的歐洲,但是也許在改變歷史的同時,也給其他大洲帶去了災難。”依據(jù)所學知識判斷“拯救了歐洲”是指()
奧林匹克運動源于古希臘,古希臘雕刻家由此留下了很多表現(xiàn)運動中人體的優(yōu)秀作品。下圖即為雅典雕刻家米羅的經(jīng)典代表作《擲鐵餅者》。從中能夠讀出的信息是()
14世紀時,大利的新銳作家多以“教會活動”和“教士生活”為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到了16世紀,莎士比亞等作家的作品越來越多地從“市民糾紛”“市場交易”等場景展開敘事。上述變化說明文藝復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