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中學語文問答題每日一練(2019.03.24)

來源:考試資料網(wǎng)
1.問答題讀《阿房宮賦》教學實錄(節(jié)選),完成問題。師:剛才大家提出了一些問題,剩下的這點時間我們解決其中的幾個,其余的課后可以互相討論解決,把參考答案及研究過程寫到作業(yè)本上。師:“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這句話怎么理解呢?生:是句子怎么翻譯,還是這句話在文中的內(nèi)容如何理解?師:就是這句話跟前文有什么關(guān)系?哪位同學解決一下。請一位同學回答。生:可能把氣候當成地理上的氣候,是對上文兩句話的概括。師:大家一起把前后兩句話看一下,文中的“冷”“暖”是寫自然氣候的冷暖還是寫人的感受的冷暖?生:我覺得應該是人的感受。師:用“冷”“暖”表現(xiàn)阿房宮的大也不算錯,但是寫主觀感受要更切合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還有同學問兩個詞“王子皇孫”,是男是女?在這里老師告訴大家主要是指女。師:“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有沒有同學把這個意思串一串。我們可以把問題解剖開思考?!耙蝗恕敝刚l?生:“秦始皇”。師:“可憐焦土”,大家對“焦土”如何理解?生:可憐化成了焦土。生:可憐變成了焦土。(經(jīng)過討論,同學傾向于第二種)(越讀這個文章就越短,到最后剩下了幾個句子)教師投影: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亡亦可謂()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將下面的詞填入上方的括號中:雄\大\眾\多\靡\極\速\矣。問題:分析教師是如何引導學生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的。
2.問答題

(教學設(shè)計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問題。《寡人之于國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日:’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課文介紹《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個經(jīng)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結(jié)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決"民不加多"問題的具體措施。這場對話,集中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單元介紹這個單元學習古代議論性散文。這些散文中,有議論治國得失的,有總結(jié)軍事經(jīng)驗的,有討論學習和人才培養(yǎng)的。聆聽其中的濟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與睿智,我們會更加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思想精華的寶貴,閱讀這些充滿智慧的篇章,還可以借鑒古人議論的藝術(shù),學會清晰有力地表達思想和見解。閱讀時要多琢磨文章立論的方法,注意其嚴密周詳?shù)恼撟C邏輯,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說服的力量。同時還應該有點質(zhì)疑問難的精神,大膽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從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議論能力?!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guān)規(guī)定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chǔ)。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學生情況高一年級,班額45人教學條件教室配有多媒體設(shè)備,能夠演示PPT,播放視頻、音頻文件。
問題:1.設(shè)計教學片段,引導學生體會《寡人之于國也》所表現(xiàn)的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

3.問答題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師:"三蘇"父子才華橫溢,雄視古今,可謂空前絕后。今天讓我們走近"三蘇"中的父親蘇洵,學習他的《木假山記》。哪位同學為我們介紹一下蘇洵?生: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生:我們學過他的《六國論》,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生: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jù)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師:還有嗎?生:有,我可以把從網(wǎng)上下載的資料告訴大家嗎?師:當然可以,你是一個善于學習的學生。生:蘇洵生于鄉(xiāng)村,10歲左右遷居眉城。他年輕時"游蕩不學","年二十七始大發(fā)憤",閉戶讀書。他兩次應試未中,便毅然拋棄科舉,精讀六經(jīng)百家,探求古今治亂成敗,并寄希望于蘇軾兄弟,希望他們能進入仕途,求取功名。宋仁宗嘉祜元年(1056年)5月,蘇洵帶著蘇軾、蘇轍一同到了京城開封,秋天參加禮部初試,明春殿試兄弟二人被點為進士。"三蘇"文章,各有千秋:蘇洵為文奇峭雄拔,有先秦之風;蘇軾文章縱橫奔放,雄視百世,詩詞豪放,飄逸不群;蘇轍文章高雅,平正中有奇氣……問題:以上教學實錄片段屬于教學過程的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閱讀判斷并作出評價。
4.問答題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朱光潛《咬文嚼字》(節(jié)選)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jù)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見文學創(chuàng)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記四則)。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借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實改得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么”式的語法。石秀罵梁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云說:“你這賤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里流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看這些實例,“你這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v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來。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都t樓夢》里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里“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都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嫉,在贊美時便不適宜。
二、“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zhì)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這番話不免啰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更復射,終不能復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蚋臑椋簢L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課文介紹《咬文嚼字》是我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的一篇文藝隨筆,撰寫于1943年。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僅能夠領(lǐng)略朱光潛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領(lǐng)略此文獨到的寫作特色。單元導語這個單元學習文藝評論和隨筆。這些文章或探討藝術(shù)表現(xiàn)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美學現(xiàn)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閱讀這些文章,能打開我們的思路,啟發(fā)我們?nèi)ヌ接懩承﹩栴},加深我們對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鑒賞的認識。學習本單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最好能夠調(diào)動自己平時閱讀作品的藝術(shù)體驗,與文章中的相關(guān)評論作一番比較。不妨參照這些文章的寫法,試著對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點分析和論說,這對于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增強文藝評論能力,當會大有裨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guān)規(guī)定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學生情況高中二年級,班級人數(shù)45人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條件教室配有多媒體設(shè)備,能夠演示幻燈片,播放視頻、音頻文件等。
問題:1.請閱讀以上《咬文嚼字》課文節(jié)選,并結(jié)合高中課文《咬文嚼字》全文,為其設(shè)計教學目標并說明教學方法。2.請為本文設(shè)計一則課堂導入語,并說明課堂導入的作用。3.請為《咬文嚼字》設(shè)計一則思考題(需給出參考答案),并說明設(shè)計意圖。